之前那一篇已經說過奧塞美術館主要蒐藏的是哪些大師的作品,現在就來給大家看一下啦!!
我認真一點,把畫家的簡介從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index.html 這邊複製過來給大家看,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的誠意XD
---------------
《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藝術》
浪漫主義演變成一種煽情的浮誇以後,人們期待藝術回到生活現實的寫實主義隨之興起。而十九世紀工業化迅速發展, 為社會帶來巨大變化,敏感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把目光轉向身邊發生的現象,將新的現實化成為作品,如實地再現當代社會的種種情景,使以往難於闖入文藝殿堂的現 象湧入,擴展了文藝的領域。他們的創作理論和實踐,構成了寫實主義的潮流。
寫實主義者的傑出代表,不管是否具有民主的觀念,大多用自己的作品,揭示社會的矛盾和不公,表現普通人和他們的生活,頌揚他們心靈中的美好東西。
寫實主義的藝術家包括了庫爾貝﹝Gustave Courbet﹞、杜米埃﹝Honore Daumier﹞、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畫家: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 ~ 1875﹞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的藝術具有質樸無華的特色。擅長表現農民生活。1840 年代末,他定居在巴黎附近的巴比松村,和家人過著真正的農民生活,直到去世,始終生活在底層農民之中。
米勒從不虛構畫面的情景,每一幅畫都是從對法國農民的真實生活中觀察得來的。米勒發現了平凡勞動者的詩情畫意,儘管他筆下的農民大多衣飾簡樸、粗手笨 腳,但卻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這便是米勒讚美歌頌的法國農民形象。米勒筆下勞動者的形象,實際上對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上流社會就是一種抗爭。
-----------------
《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這個名稱是由法國畫家莫內﹝Claude Monet﹞的一幅風景畫《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得來的。1874 年,有 30 位巴黎的青年藝術家為了挑戰當時學院派的繪畫原則,獨立舉辦了與官方沙龍相抗衡的畫展。這次畫展受到了輿論的奚落,人們隨便地以莫內的這幅畫為他們取上 「印象主義者」的稱號。其實印象派藝術家的氣質和造詣各不相同,追求的理想也各自有異。
印象派繪畫的特色在於借助光與色的變幻來表現畫家在瞬間之際所捕捉到的印象。他們認為從表現光的過程中,就可以找到繪畫藝術的一切。因此,印象派繪畫技法 的基本原理就是色彩分解,換句話是運用光譜中的七種純色作畫。像這樣,在畫布上只並列不同純色而讓觀者憑自己的視覺自行加以調合的做法,可以保持每一種純 色的新鮮和光彩,從而創造出更強烈的發光度。
印象派畫家的風景畫,把過去被忽略的許多現實的色調變成為主角,這無疑是印象主義作出的巨大貢獻。但是由於藝術家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線和空氣對色彩的影響,使得畫布上所描繪的受光物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印象派畫家不關心作品的思想性,是一個根本性的缺陷。
著名的印象派畫家有希斯里﹝Alfred Sisley﹞、竇加﹝Edgar Degas﹞、馬奈﹝Edouard Manet﹞、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等人。
-------------------
畫家: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 ~ 1899﹞
希斯里為法國畫家,畢生著迷於畫水。這種對水的迷戀是許多印象派畫家的共同特點,因為溪流、運河和大海的表面都有光的反射,水於是便成了第二種光源,而 在印象派畫家的心中,光的效果占有極重要的份量。但是,即使是在印象派畫家當中,像他這樣始終如一、執著於追求表現水的反射現象,可說是極為罕見。
-----------------
畫家:竇加﹝Edgar Degas, 1834 ~ 1917﹞
竇加是致力於表現都會生活最深的一位畫家,雖然他的作品跟印象派畫家一起展出,然而他和印象派畫家之間的關係是模糊的,因為他主要的興趣不在風景畫,而 且他都在畫室中作畫,甚至不曾現場寫生,他也一直很關注素描以及過去的藝術。不過他對真確性的觀感與印象派藝術家是一致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他們更為激 進。他喜歡煤氣街燈下及咖啡廳裡俗麗而憔悴的夜生活更甚於莫內和雷諾瓦筆下清新歡樂的戶外景象。
竇加以超然的眼光,宛如站在另外一個世界的立場,來審視周遭的環境,為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食衣住行留下紀錄;至於他作品裡的人物,猶如他所使用的粉 彩、油畫顏料,只是他研究光線、色彩和造型的材料而已。就技術而言,他是一位偉大的實驗家及改革者。他對傳統油畫的豐富知識,使他得以不斷地試驗各種不同 的媒材和混合顏料。
--------------
畫家:馬奈﹝Edouard Manet, 1832 ~ 1883﹞
馬奈反對細部繪畫的矯柔造作,以強烈、純真的色彩來替代過於黯淡的表現。他也唾棄那種根據自己看到的而非感受到的作畫方式。他希望在畫布上傳達自己深刻的感情,以及反映事物的真相。他認為,主題對繪畫來說是次要的。
馬奈從未與印象派畫家共同展出過,但從 1870 年代早期開始,他與印象派畫家交往,分享他們充滿幻想的創新,在嘗試用光譜色盤作畫的同時,他仍維持早期筆觸較大、也較平面的堅定結構。
---------------
畫家:莫內﹝Claude Monet, 1840 ~ 1926﹞
莫內是法國畫家, 也是早期印象派的創立者之一,只有他一人終其一生都堅持印象主義的原則和目標,他也是唯一在生前贏得大眾認可的印象主義畫家。他少年時代所畫的諷刺漫畫就 已具備了驚人的形似能力,直到他早期的印象派繪畫還保留著這項特質,使他和十九世紀中葉風景畫家的朦朧概括迥然不同。他的風景畫完全以主題的視覺經驗感知 為首要的考慮,忽視傳統的概念如構圖、題材、潤飾等。
莫內晚期的一些作品側重於同一主題在 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幻無窮的外觀。因而油彩記錄下來的,不是所見物體的本身,而是觀照的過程。水是莫內喜歡的題材,像霧靄一般,它為所見的物象創出現成的 視覺抽象化。對稱的倒影成為不斷出現的構圖手法,強調印象主義技法扁平的表面特質。莫內身後影響力最大的即這些作品的規模和簡略的手法。
莫內善於從色彩和光的角度觀照自然,他拋棄了注重色調和形式的傳統繪畫方法。他說:「倘若你到室外作畫,試著忘卻跟前的物體,不論它是一株樹、或一片田 野。只要想像這兒是小方塊的藍,那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長條紋的黃,然後照著你認為的顏色和形狀去畫就是,直到符合你自己對景物本來的印象。」這種風 格,莫內一直持續下去。他專注於光的變化和氣氛的營造,使他的畫中景物漸漸喪失實質的主體,只有色塊勾勒出的輪廓依稀可辨,大自然或景物消失在一種顫動的 抽象形式之中。
------------
畫家: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 ~ 1919﹞
雷諾瓦對繪畫的看法非常明確,曾說:「畫是用來裝飾牆壁的,因此色調應該盡量豐富多彩。對我來說,一幅畫應該顯得可愛、歡樂並且美麗。生活中醜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我們不該再雪上加霜。我喜歡那種能讓我漫步其中去撫摩小貓的畫作。」
畫中的露天舞場位於蒙馬特區,離雷諾瓦的住所不遠,他是在現場作這幅畫。舞場沐浴著午後燦爛的陽光。前景中一群人坐在樹蔭下,陽光透過樹葉,在他們 的衣裙上跳躍,使整個畫面泛著光輝。雷諾瓦和莫內一樣,喜歡小色塊造成的效果和它們所產生的印象。印象派畫家常常選擇日常情景作畫,尤其注意表現自然光在 每大不同時刻的變化及其對景物的影響。
-------------
畫家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 ~ 1903﹞
畢沙羅是一位較不被大眾所知的法國印象派畫家,然而卻是塞尚所大為尊敬的一位畫家。畢沙羅的畫乍看之下非常平凡,沒有梵谷的熱情與憂鬱,也沒有高更的陽光和原始,但看久了能夠漸漸看出來畢沙羅在沉默之中的特色。畢沙羅是一位個性堅強,重視友情的印象派畫家,他也喜好寫生,畫了相當多的風景畫,他的後期作品是印象派中點描派的佳作,此外,畢沙羅的人像畫也有他特殊的風格。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
《後期印象派藝術》
所謂後期印象派,並不是印象派的延續,而是突破了印象派,甚至否定了它的一些理念的一個派別。
印象派興起後,漸漸有藝術家對這種只依賴視覺及科學分析的畫派感到不滿,而又重新反省繪畫的本質,反對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強調抒發畫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情緒,十九世紀末,以賽尚﹝Paul Cezanne﹞、高更﹝Paul Gauguin﹞和梵谷﹝Vincent van Gogh﹞為代表的後印象派藝術中,可以看到對形體結構問題的回歸,對表面設計、色彩內涵及裝飾性的重視,以及對表現性變形的自覺運用。
他們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藝術與其他各種「主義」的源頭:塞尚重理念,注重結構,注意畫面的建築美,孕育了立體主義。高更、梵谷更注意感情,強調色調的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意義,對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畫家 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
荷蘭籍畫家梵谷的名字在現代藝術中也許是最出名的,因為他的畫有最獨特的個性和非凡的魅力。在形與色的處理上,他喜用誇張或簡化的手法,削弱傳統的光影手法,有意識地強化色彩價值,並且利用色彩對比取得和諧。
梵谷在荷蘭時期所表現的繪畫特色是用色陰暗,造型滯重,描繪主題主要是農民以及他們的農務。1886 年,他到了巴黎開始熟悉許多當時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尤其對日本浮士繪和魯本斯的作品更感興趣,於是他繪畫的題材和用色有了全然的改變。他雖然採用印象派畫 家的技法,但是題材則轉向花卉、巴黎景物、人像畫及自畫像,這種轉變使他嘗試到新的觀念。
到了亞耳﹝Arles﹞之後,梵谷畫了很多色彩明亮、生動、充滿情感及對光的表現的風景畫和人像;尤其在高更抵達亞耳之後,他的作品明顯受到高更所提倡的綜合主義的影響,即造型簡化,少用混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